越境的KOMBU(海带)~囲繞近世和近代的“海域”~

KOMBU that crosses borders
~Focusing on “Marine areas” in the Edo and modern periods~

(摘要 : Digest)

■序章―问题提起

本章在明确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总结了以KOMBU作为研究对象之理由,并自前人的研究中导出写作本文的意义。
可以说,以国民国家为框架的中央集权制系统构造是近代化的诸特征之一。随着其结果作<为线的国境>的固定化,在“边境”上的无界限线的交通、交易活动在原则上成为表面上不可能的事情。我想,关于这一点的变化过程有必要扩大时间及与空间的视野来进行考察。作为其参考的是F·J·Turner<作为领域的边界>的概念。另外,还有以欧亚大陆为视点,叙述了5千年经济持续相互活动的Andre· Gunder·Frank等人的<世界系统>概念。基于这样的观点,本文试图论叙在日本列岛弧及其周边古来固有的交通、交易活动的变迁,并把焦点置于一个商品的流通上,以“越境”作为关键字。
之所以会着眼于KOMBU,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很有意思的特征。

(1)产地大概位于北纬38度线以北,特别是在北海道,北方局部散布。
(2)购入量的第1、2位分别为与产地隔绝的冲绳县、富山县。
(3)在西日本所使用的KOMBU品种、数量较多,地域间的使用差异显著。
(4)近世,KOMBU曾向琉球、中国大陆出口等,具有国际交易性。
(5)对向国内内陆部的输送,具有所谓的“ITADAKI(2)”的特别运输形态。
(6)一般认为用鲣鱼或海带煮出的「汤汁(3)」是日本人口味的原点。
(7)常常被象征性地利用于传统仪式和人生礼仪中。

有关KOMBU流通,大石圭一等人已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在其基础上写作本论文具有以下二点意义。第一,把KOMBU作为“媒介(Media)”来把握,将其流通作为广义的“交流(Communication)”进行分析。尤其是追述其从近世到近代随交通网变迁的动态变化。第二,是从能被设定在日本列岛弧附近的若干“海域”出发,以越境流通为观点考KOMBU的流通。

■第Ⅰ章—拾取到加工

在本章中,将追溯KOMBU自海中植物到成为食品的过程。
首先,关于「KOMBU」的名称,将分别介绍来自日语、阿伊努语、汉语等各种语言的起源说,并涉及英语的用法及其如何获得作为国际交易品的地位。并说明本文将作为海产物或食材用的「KOMBU」用片假名标记,作为食品用的用「海带」汉字标记的理由。
在此基础上,还将列举日本列岛弧沿海生长的食材的主要的10种的KOMBU,并对其学名、分布、特征、利用法等加以整理。此外,关于拾取方法,简单介绍和比较了今昔KOMBU采集的情况,关于加工方法, 4种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加工工序的概略。
本章特别强调了以下二点。第一,关于KOMBU拾取,在江户时代「場所請負制(4)」下的阿伊努族的方法和现代的方法不存在根本的差异。从时代的连续性中可以看出KOMBU食用史的悠久。第二,无论古今加工中心都是大阪。这与交通网的历史构筑过程有关。

■第Ⅱ章—KOMBU的食类型

本章根据大石的考证,以地域的、时代的观点整理KOMBU的食类型,在指出两者关联的同时,考察作为媒体存在的海带的形态。
首先,按地域特质可划分为以下7种:

(a)「北海道型」:以「汤汁」为中心
(b)「北陆型」:添加「TORORO、OBORO海带(5)」的食用法
(c)「大坂型」: 添加「海带咸烹海味(6)」的食用法
(d)「西海型」: 以「海带的叶体煮食」为中心
(e)「三陆地型」:存在「抄海带(7)」
(f)「东京型」:「大坂型」的缩小型
(g)「南海型」:「大坂型」的缩小型

其次,关于时代的变迁,有以下5阶段,并整理出其与前者的相互联系。

<细布海带(8)时代> 古代~1220年左右 (安东氏成为虾夷管领) 产量不满10t,与(a)对应
<宇贺海带(9)时代> 1220年左右~1639年 (加贺藩出产的米开始用船输送向大阪) 100t以上,(b)
<元揃海带(10)时代> 1639年~1799年 (高田屋开拓择捉航线) 1000t以上,(c)
<长海带(11)时代> 1799年~1969年 (人工海带栽培的开始) 1万t以上,(d)
<人工栽培海带时代> 1969年~现代 10万t以上

可以认为,随着北海道的开发,成对数的增产和种类的增加,以及输送航线的延长与时代的变迁带来了地域的特质的差异。在实证地确认这个差异时也参照了大石所设计的「K-T Diagram」。其理论是定量地分析海带(K)和海带咸烹海味(T)的消费,用统计的数值表达地域差。
至于制成干菜的KOMBU,作为超过时间和空间的媒体,其“长途通信”的机能更是惊人。基于这样的观点,考察了流通中的KOMBU所传达的“信息(Message)”。其不仅限于上述的食用领域,还含有广泛的文化的、礼仪的风俗习惯。并特别举出具体例证说明根据因果观念在寺院、宫廷、武士阶层中围绕海带所形成的习俗,及其对庶民的影响,并成为固有仪式和人生礼仪中的一部分,而且还演化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等现象。另一方面,所谓的“KOMBU Road(海带之路)”不仅仅是KOMBU与其附带信息的单向流通。作为反向流动,京都式文化(12)也流传到地方,直至现在还继续存在着。本文将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第Ⅲ章–“海域”和“海洋史观”

本章讨论“海域”和“海洋史观”的概念及其实态。
首先,关于海域,这里援用并整理了滨下武志的研究成果。所谓海域,可以认为海就是形成陆地的附加条件。且海陆界限不能用海岸线加以区分,而是将陆地也设想成为海域的一部分。在至今为止的地域研究中,海的作用恐怕是被低估了吧。在此基础上,滨下认为古来被认为是大大超越了“人为”因素的“自然”的海,其实是相当“人为”的。
具体来说,就是将欧亚大陆东端部设定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域连锁,并对其形态进行概括考察。并且指出了包围日本列岛弧的复数海域也从远古时代就已成为交流的场所。至于KOMBU,产地是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北部及太平洋三陆沿岸,其输送路径主要是日本海和濑户内海,并且越过其他的海域流传到「日本」以外的地区。
其次,将以前的比较文化史观、生态史观、唯物史观等当作是陆地中心论观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川胜平太的「文明的海洋史观」。川胜用多岛海这一词语定义海域概念。从多岛海里,可以看到古来网络(Network)的形成,不过,川胜主张用此观点从地球规模的视野把握世界史。在此前提下,川胜说明在亚洲多岛海的重要性,比较近世初期拥有共同舞台的西欧和日本,认为此后的西欧「世界系统(World System)」和日本的「闭关自守体制(13)」都是作为对经济上的类似危机所进行的类似解决法,找到闭关自守的积极意义。
对此,笔者从交易方面列举了即便在锁国时代,多海岛网络体系也顽强地存在着这一事实,并特别指出了从萨摩经由琉球向中国大陆输送的KOMBU的重要性。

■第Ⅳ章–越境的KOMBU(1)~近世

本章的开头部分将触及近世以前KOMBU流通的诸多有趣之处,之后考察近世KOMBU流通的实态,检证从其起点虾夷地出发到终点的演化形势。
首先,规定中世以后的虾夷地是内国殖民地,对将侵略及开发过程当作<作为领域的边境>向北方的扩展这一观点进行详述。关于KOMBU,也随着边境的向北移动扩大了拾取范围,实现了对数和种类的增长。作为证据,用Ⅱ章里设定的时代区分对应与边境的移动进行实证性分析。
在<细布海带时代>,和人的居住地仅限于函馆西方,只能采摘HOSOMEKOMBU(14)。到了<宇贺海带时代>,居住区域扩大到函馆东方,并开始了MAKOMBU(15)的采集。
<元揃海带时代>,开始开发喷火湾和日高地方,元揃型MAKOMBU(16)和MITUISIKOMBU(17)的采集也开始了。从享保(1716~1736)到明和(1764~1772)年间是松前藩中兴的时代,虾夷交易全部变为「場所請負制」,商业资本力最有效地注入海带业的开发中。这个时期产地的扩大也很显著,除日高、十胜、钏路方面,还波及到了厚岸方面。至<长海带时代>开始开辟择捉航线,NAGAKOMBU(18)的流通量达到1万吨以上。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松前藩保有虾夷交易独占权和以近江商人为主体的「場所請負制度」,对其掠夺式的交易阿伊努族掀起了诸叛乱。
其次,在涉及江户时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以及对包围日本列岛弧的交通网进行概览之后,考察了北前船从虾夷地向在西直到大坂的KOMBU输送。在这里,为北前船下一定义,列举其交易的特征,并对具体的交易形态做一概观。关于其与KOMBU流通的关系,将强调以下几点。北前船交易的原则不是「运费积累(19)」而是「买进积累(20)」,具有以各地价格差取得利益这样的特征。这种商业形态以信息传达的不发达为前提,在经济发展阶段中属于落后的形态。但是,可以说此形态也带来了北前船各停泊地KOMBU消费的增加。所以主要的消费地从日本海沿岸到濑户内各地,其中尤以大阪为最。由于它的影响,在第Ⅱ章所述的KOMBU食类型的地域特质及围绕其成立的各地的食文化便形成了。
再次,远眺了从大坂延长而出的“KOMBU Road”。它自萨摩到琉球,直达中国大陆。近世的琉球王国,对清朝和「日本」特别是萨摩藩进行着双重朝贡贸易(21)。因此,对「日本」来说,西南诸岛也同与北方一样,可说是<作为领域的边境>。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在KOMBU向萨摩的流通中,富山的卖药商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些商人在中琉贸易中,对KOMBU货物重量比上升到平均85%也有很大的影响。18世纪末,位于那霸名为「昆布座」的萨摩藩政府机关不仅是对清贸易的中枢,也是支配琉球的心脏部位。
最后,寻找萨摩藩对琉球KOMBU走私贸易的背景,检讨大石的观点。该走私贸易在调所广乡(22)居藩高位及鸟羽伏见之战(23)(1868年)前后有所增加,于1874(明治6)年停止着。这与藩财政重整和筹措战争费用时期相符。大石认为,为了获得资金当时是鼓励KOMBU走私贸易和增产黑糖的,特别是在鸟羽伏见之战中萨摩藩使用的新式火枪的购买也使用了那笔资金。如果这是事实的话,KOMBU作为幕后角色,在日本的近代化起点的明治维新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Ⅴ章–越境的KOMBU(2)~近代

在这章中,将考察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KOMBU流通的变化。并且在最后具体介绍对内陆山间部进行买卖的KOMBU游商(24)的事例。
第一,在近代化发展过程期,介绍KOMBU交易自1859年的函馆开港以后,随着函馆~清朝的“公认”途径成为主体,终于在1874年导致萨摩~琉球~清朝的走私贸易和朝贡贸易、即所谓“默认”途径完全停止的状况。那时,琉球的外交权已被完全剥夺。同时,也涉及以包含阿伊努族的北方少数民族为主体的「SANTAN(山丹)交易(25)」因与俄罗斯的关系而被消灭的事。并叙述了明治新政府这个黎明期的近代国民国家的坚定意志,它通过明确国境线和禁止私自出入境达到强化国内统治的效果。南北<作为领域的边境>的解体和该地区居民的国民化进展都非常迅速。
接着,追述了曾经是国内KOMBU交易主体的北前船至19世纪末之前衰亡的过程。原因之一,是船舶全面的近代化和北前船坚持旧式的日本船型。这是由于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造成的。第二,是铁路、电信这些新式媒体的普及。有关铁路,开通北陆地方的铁路虽然在地区中心城市形成了消费地,但对于像北前船那样于很多停靠地贩卖少量物资的商业来说,却是很不利的。此外,1891年东北干线和青函联运船的开通意味着北海道被编入东京经济圈,也预示流通途径自身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关电信,举例说明了像北前船一样利用价格差发挥投机性从事远隔地交易的特有商业形态随着信息传达的敏捷化利益下降的事实。
第二,考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KOMBU战争与粮食统制的关系。首先,概述了对明治以后向中国大陆的KOMBU出口。虽然由于几次战争而有一时的低迷,但总的说来增长还是很顺利。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26)之后和在日中戦争中成为日军抚恤工作物资(27),在1940年时候呈现出高潮。
接着,考察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粮食统制开始至战后统制废除时的海带业界的动向。海带业界已经在1940年结成「日本昆布配给组合(日昆配)」,确立了一元式上市物产配给机构,并于1942年以农林省告示「水产物配给统制规则」而正式化了。而中央统制机关则指定「日本海产物配给株式会社(日海配)」,从同年度生产的新KOMBU按统制实施产地征货、全国消费都道府县分配、配给。这里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中央统制机关以府县的人口比例为主体计算出卖叶用(家庭配给)的分配基准。总之是完全无视消费量和利用种类等KOMBU食用法的地域性特质。至此“KOMBU Road”已完全被破坏了。
第三,叙述战后的KOMBU状态。与战败的同时海带业界的混乱到达顶点,统制机能陷入停滞,黑市交易公然进行。不过,流通机能也在慢慢恢复,到1949年比其他水产品早1年解除统制。此后以前的地域性特质又复活了。有600多年历史的特质,在100年多的近代也不曾动摇,在短期的破坏后,只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便又再次复活。
此外,言及战后“KOMBU Road”向海外的延长,指出其与日本人向海外发展的关联。南下西太平洋到达新加坡的路线和横断太平洋到巴西的路线是两条主要路线。特别是西太平洋路线,跟欧亚大陆东端的大规模海域连锁合轨,我对此很感兴趣。
最后,将谈到有关海带向内陆山间部输送的“ITADAKI”。所谓ITADAKI,是指把货物顶在头上搬运的游商,这种特殊的形态在民俗学领域中也很受关注。这里参照北见俊夫的调查报告,介绍一个从德岛县的海村到遥远的长野县进行海带生意的游商的ITADAKI个人生活史。

■终 章–结论

本章除对上述的记述进行总结以外,也将叙述今后的课题。
关于把KOMBU作为“媒体”来掌握,并从越过“海域”的观点考察其流通,这两点在序章中介绍过的本论文的意义如以上各章所述。
顺便,作为近年KOMBU生产和流通上的大变化,随着1969年日中两国人工栽培的开始KOMBU大规模增产,1972年中国开始向日本出口,此后的日中KOMBU贸易发生了逆转,我想就此作一补充。此外,触及羽原又吉的观点。他认为作为明治富国强兵政策的一环,KOMBU出口中国是被奖励的。今天看来,颇有隔世之感。
作为本论文存在的问题,第一,没有进行实地调查(Fieldwork);第二,未使用统计手法,从头到尾只进行了定质的分析;第三,只言及对中国出口而没触及在中国内的输送和利用,等等。我想把这些作为今后研究的课题。
最后,笔者最最关心的,是随着近代国民国家的成立,被认为是“边境”地区的人、物、情报、货币的移动和交通这个问题。我想从那个观点出发,检讨近代、国民国家、和当时“境界”的意义。

参照文献:

羽原又吉 1940 『日本海带业资本主义史』有斐阁
F·J·Turner(著) 松本政治 岛忠正(译) 1973 『在美国史的边境(Frontier)』
北星堂书店
大石圭一 1987 『海带的道』第一书房
川胜平太 1997 『文明的海洋史观』中央公论社
北见俊夫 1989 「海带之旅的动力(Dynamism)」『日本海岛文化的研究』
法政大学出版会
滨下武志 2000 『冲绳入门―连接亚洲的海域设想-』筑摩书房
Andre Gunder Frank and Barry K. Gills, eds. 1993 The World System : Five Hundred Years or Five Thousand ? London, Routledge

注記:

  1. 「近世」-在日语中一般指代「江戸時代」。本论文中特指闭关自守体制下的历史时期。
  2. 「ITADAKI」-原来的日语是「イタダキ」。
  3. 「汤汁」-原来的日语是「出し」。严密来说,这个词指示不是液体, 而是液体中的成分。
  4. 「場所請負制」-这词语指代松前藩对虾夷地的支配形态。意思是,松前藩出借特定地区给特定商人,令他们承包该地的生产、交易、征税等事。
  5. 「TORORO、OBORO海带」-原来的日语是「とろろ、おぼろ昆布」。这些词语各指代一种被加工的海带商品。
  6. 「海带咸烹海味」-原来的日语是「昆布佃煮」。
  7. 「抄海带」-原来的日语是「抄き昆布」。这词语指代未被加工的海带商品之一。
  8. 「细布海带」-原来的日语是「細布昆布」。这词语指代未被加工的海带商品之一。
  9. 「宇贺海带」-原来的日语是「宇賀昆布」。这词语指代未被加工的海带商品之一。
  10. 「元揃海带」-原来的日语是「元揃昆布」。这词语指代未被加工的海带商品之一。
  11. 「长海带」-原来的日语是「長昆布」。这词语指代未被加工的海带商品之一。
  12. 「京都式文化」-原来的日语是「上方文化」。
  13. 「闭关自守体制」-原来的日语是「鎖国体制」。
  14. 「HOSOMEKOMBU」-原来的日语是「ホソメコンブ」。这词语指代作为海中植物的海带名称之一。
  15. 「MAKOMBU」-原来的日语是「マコンブ」。这词语指代作为海中植物的海带名称之一。
  16. 「元揃型MAKOMBU」-原来的日语是「元揃型マコンブ」。这词语指代作为海中植物的海带名称之一。
  17. 「MITUISIKOMBU」-原来的日语是「ミツイシコンブ」。这词语指代作为海中植物的海带名称之一。
  18. 「NAGAKOMBU」-原来的日语是「ナガコンブ」。这词语指代作为海中植物的海带名称之一。
  19. 「运费积累」-原来的日语是「運賃積み」。这词语的意思是,商人没有商品的所有权,只是通过输送商品赚取利润的商业形态。
  20. 「买进积累」-原来的日语是「買い積み」。指购入商品又于异地贩卖的商业形态。
  21. 「双重朝贡贸易」-原来的日语是「二重朝貢貿易」。
  22. 「调所广乡」-(1776~1848)是萨摩藩的重要人物,历任「侧用人」「大番头」「家老」等官职,担任了藩财政改革。1848年为负走私贸易之责而自杀。
  23. 「鸟羽伏见之战」-原来的日语是「鳥羽伏見の戦い」。这是戊辰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旧幕府军和新政府军在京都近郊的鸟羽伏见地区激战,而后者获胜了。
  24. 「游商」-原来的日语是「行商」。
  25. 「SANTAN(山丹)交易」-原来的日语是「サンタン交易」。
  26. 「九·一八事变」-原来的日文论文中使用「満州事変」的名称。
  27. 「日军抚恤工作物资」-原来的日文论文中使用「宣撫工作物資」的名称。

(以上)